相关图片(共1图)
详细内容
最近不少年轻人开始抱怨耳朵里总有嗡嗡声,医学上称为耳鸣。数据显示,30岁以下耳鸣患者比例五年间增长了近40%。这背后,是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的伤耳习惯。
图片
地铁通勤时把音量调到最大,已经成为都市年轻人的标配。专业医生指出,当耳机音量超过60分贝、连续使用超过1小时,耳蜗毛细胞就会开始受损。这些细胞一旦死亡就无法再生,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听力下降。
熬夜追剧时戴着耳机,更是双重伤害。人体在夜间本应休息,内耳微循环也会变差。此时强声刺激,相当于让耳朵加班工作。有患者连续三个月熬夜看视频,最终出现持续性耳鸣。
图片
办公室里的隐形杀手也不容忽视。中央空调的持续低频噪音,会让人不自觉地提高说话音量。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听觉系统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建议每工作2小时,就去安静处休息10分钟。
年轻人最爱的夜店、音乐节,分贝数普遍超过100。这种高强度声波冲击,可能造成急性听力损伤。有研究显示,在嘈杂环境中暴露4小时,需要16小时安静才能恢复。
图片
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职业群体风险更高。长时间接听电话、导航提示音不断,让耳朵得不到休息。建议这类人群每年做一次专业听力检查。
保护听力其实很简单:使用耳机时遵守"60-6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60%、时长不超过60分钟;在嘈杂环境佩戴降噪耳塞;保证充足睡眠让耳朵休息。记住,听力损伤是累积性的,今天的放纵可能就是明天的耳鸣。
如果已经出现耳鸣症状,要立即停止噪声暴露,及时就医。早期干预可以避免病情恶化。你的耳朵,值得更好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