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图片(共1图)
详细内容
特发性震颤,又称为原发性震颤或家族性震颤,是一种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常见运动障碍性疾病。它可能出现在任何年龄段,但多见于中老年人,且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特发性震颤虽不致命,却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了解其症状、病因及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二、症状表现
特发性震颤的主要症状为肢体或身体其他部位的震颤,尤其是双手最为常见。这种震颤在执行精细动作时,如写字、拿杯子喝水等,会明显加剧。除了手部,头部也可能受到影响,出现点头或摇头样的震颤;有时声音也会变得不稳定,出现震颤现象。震颤的频率通常在4—12赫兹之间,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减轻,但次日会加重。
随着病情的进展,震颤的幅度可能会逐渐增加,频率逐渐降低,导致患者难以完成精细动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意向性震颤,即在进行目标指向性运动时震颤加重。
三、病因机制
(一)遗传因素
特发性震颤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约30%—50%的患者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目前已鉴定出五个致病基因位点,但具体的致病基因尚未完全明确。家族性特发性震颤患者的去氢骆驼蓬碱水平高于正常人群,而去氢骆驼蓬碱是一种可以导致震颤的神经毒性物质,该物质在经长时间高温烧煮后的肉类中含量较高。
(二)环境因素
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也可能与特发性震颤的发病相关。例如,饮食中的重金属铅、吸烟以及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震颤。此外,年龄增长也是特发性震颤的重要危险因素,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三)神经机制
特发性震颤的发病与脑内特定区域的不正常信号传递有关,这些区域包括小脑、丘脑和脑干。丘脑腹中间核是接受本体感觉传入的核,其神经元节律性爆发性放电活动可能在震颤的产生中起关键作用。小脑—橄榄核环路的震荡也被认为是导致震颤的原因之一,但中枢性振荡器的具体位置尚不清楚。
四、诊断方法
特发性震颤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震颤的部位、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以及在什么因素下会加重或缓解等。同时,还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观察患者在静息状态和随意运动时的震颤情况。
为了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震颤的疾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检查、血钠、血钙浓度、血维生素B12浓度、血清铜蓝蛋白等,以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可以查看大脑结构是否存在异常,进一步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震颤。
此外,肌电图检查可以记录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电信号,辅助诊断特发性震颤。基因检测则可以筛查与特发性震颤相关的基因突变,为患者提供更精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