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图片(共1图)
详细内容
帕金森病,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这些症状的出现,让患者的日常生活变得异常艰难。传统观念认为,帕金森病与肾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补肾成为了治疗这一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脾胃功能也很重要。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气血的盛衰和脏腑功能的协调。当脾胃功能受损时,气血生化无源,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帕金森病患者往往伴随着脾胃虚弱的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等。这些症状看似与帕金森病无直接关联,实则却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
那么,脾胃虚弱为何会与帕金森病扯上关系呢?原来,脾胃功能的衰弱会直接影响到气血的生成和输布。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通过经络输送到全身各处,滋养着各个脏腑和器官。当气血不足时,脏腑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滋养和濡润,进而导致其功能减退和病变。在帕金森病中,脾胃虚弱导致的气血不足,使得脑部神经系统的营养供应不足,加剧了神经元的退化和死亡,从而加速了病情的恶化。
西医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比如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这些药物确实能在短期内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后,很多患者会出现“剂末现象”(药效持续时间变短)或“异动症”(不自主的异常动作),甚至产生药物依赖。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些药物只能缓解症状,无法阻止疾病的进展。很多患者在经历短暂的“蜜月期”后,病情依然会逐渐加重。于是,一些人开始尝试手术,比如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但手术风险高、费用昂贵,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