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图片(共1图)
详细内容
每次端起水杯,手就像在跳舞,水洒得到处都是;写字时,笔尖总是不受控制地乱颤,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甚至在人前说话,声音也会发抖,那一刻,仿佛成了自己身体的陌生人,让人恨不得躲起来……
特发性震颤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之一,全球约有数亿患者。2025年,中国特发性震颤患者数量已超过1000万。尽管这种疾病不致命,但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例如,写字、吃饭、穿衣等简单动作都可能变得困难,甚至导致社交恐惧和抑郁情绪。
特发性震颤主要表现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它可能始于手部,但也可能扩展到头部、声音、甚至下肢。这种震颤虽然不会直接影响生命,却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尤其在紧张、疲劳或饥饿时加重,如书写、进食、化妆等,严重时甚至影响工作和社交。
西医治疗特发性震颤的主要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例如,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和抗癫痫药物(如扑米酮)可以缓解部分症状,但效果因人而异,且可能伴随副作用。对于药物难治性患者,可能会考虑深部脑刺激术(DBS),但手术费用高昂且存在一定风险。
在中医理论中,特发性震颤属于“颤证”“风证”等范畴,其病因多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风痰阻络”有关。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会导致筋脉失养,进而引发震颤;气血不足则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加重病情。此外,风痰阻络也是特发性震颤的重要病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