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图片(共2图)
详细内容
测绘资质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有以下要求:
责任制度:测绘单位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将安全生产纳入整体工作和发展规划,做到与整体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检查、同总结。
机构与人员配置:从业人员三百人以上的测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两名以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一百人以上不足三百人的,应当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不足一百人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场所管理:为从业人员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场所和居住场所。人员密度较大且面积超过一百平方米的内业作业场所应至少有两个安全出口,设明显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并严禁堵塞、占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作业场所应按标准配置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面积小于四十平方米的资料室等重点防火区域,也应配置灭火器具,并定期检查消防设施和安全装置。涉及危险化学品、有毒有害物质、放射性、电磁辐射等,要按规定配备防护装置,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危险报警系统。
项目管理:建立健全项目承接评审、合同评审和技术设计评审同步评估安全生产风险的制度,针对重大安全隐患制定管控措施。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每年为野外作业人员进行一次体检。鼓励为高风险设备和作业人员参加商业保险或安全生产责任险。有项目发包时,应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在承包合同中约定职责,对承包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在高压输电线路、电网等区域作业时,严禁使用非绝缘的标尺、测杆、棱镜支杆等。
野外作业管理:根据外业项目实际情况配置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野外救生用品、应急食品、药品及通信、交通、定位、救援等装备,教育从业人员正确使用。加强野外作业车辆安全管理,建立管理制度,配备灭火器、破窗器等安全设施和北斗终端等报位设备,不得单人单车在无人区、高风险区域作业。野外临时驻地选址要考虑防范自然灾害和饮水、动物侵袭等风险。进入特殊防护地区作业,应事先征得有关部门同意,遵守当地风俗和安全管理要求。在危险性较高区域开展野外作业,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安全教育和物资保障,配备应急通讯器材,禁止单人作业,首次在新区域作业人员应与有经验人员结队,野外工作期间每日向本单位报送安全情况。
安全教育:加强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宣传和教育,定期开展野外生存、自救互救训练,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作业地区各类风险和防范措施,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技能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隐患整治:每年开展不少于一次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建立危险源清单,针对不可接受的重大危险源制定有效防范措施。
此外,测绘单位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适时组织应急演练,以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